最近,不少网友收到了这样一条“上门强制枪毙”的诈骗短信。
(资料图)
图片来源:平安北京
这条略显荒谬的诈骗短信在网上赚足了眼球,甚至被@平安北京评价为“无语死了”。
图片来源:微博@平安北京
身经百骗的网友们自然也不会相信其中内容,还纷纷下场调侃。有人分析,这种短信应该是网贷催收公司对不还款联系人的套路信息;也有人提醒,这种短信恰恰是瞄准了目标人群,总有人会上当受骗。
无论是催收黑话还是新型骗局,这个话题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诈骗短信的热议。从过去的“我是秦始皇,给我汇款立你为太子”到如今的“上门枪决”,骗子的文案套路似乎越发离谱,但在短信已经成为古典媒介的今天,为何骗子还要选择这种信息传递方式?本期全媒派(ID:quanmeipai)从诈骗短信的种类聊起,讨论诈骗短信的文案有着怎样的传播套路,这些被大家当成段子的诈骗短信,为何还能骗到人?
那些年我们收到的诈骗短信
像上门枪决这样的短信,可以是变相的催收方式,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诈骗手段,所以很多主流媒体及公安民警的官方社交账号,基本上会把它当作诈骗短信来进行反诈提醒。
诈骗短信并不是新生事物,其伴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而出现,多年过去,即便如今人们使用短信的频率已经很低,诈骗短信却依然没有消失,反而一直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,并不断“进化”。
早些年的诈骗短信,比较多见的是假冒中奖通知信息,比如很经典的文案:“恭喜您被XX节目组选为幸运观众,将获得奖金XXXXX元/笔记本电脑一台”。电视黄金时代,诈骗短信刚刚兴起,人们的警惕心也不强,利用知名电视节目的名头编造的中奖信息和看似很真的查验网站,很容易诱使人点击,因此上当受骗的人不少。
随着防诈素养的提高,人们对于传播“天降横财”的信息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,诈骗短信则开发出了另一个路径——兼职赚钱。“诚招打字员日进百元”“诚信刷单”等打着利用空闲时间赚钱的招聘类诈骗信息满天飞,此类信息看起来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,可信度高了不少,但加入其中后才会发现诈骗分子其实是以小额返利吸引受害者,从而引导转账最后拒绝提现。此类诈骗的信息往往容易吸引涉世未深的大学生、有兼职需求的家庭主妇等群体。
冒充身份也是诈骗信息惯用的手段。例如冒充明星谎称拍戏失联、冒充孩子谎称需要缴费或被抓、冒充学校或老师骗取学费、冒充亲友求救借钱骗取转账……诈骗分子仿佛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,在短信里扮演各种身份,编造各种台词,利用对孩子的爱护、对亲友的信任、对偶像的崇拜等心理骗人转账,这些短信往往编得有鼻子有眼,若和收信人了解的情况正好吻合,很容易获得信任。
而随着人们防范意识的提高,要求转账的信息变得愈加困难,于是又出现了更新的诈骗套路。此类消息往往自带链接,文案则譬如“这是聚会的照片,请点击”“这是老师本学期的评价,请点击”等,甚至有的诈骗短信还会根据个人隐私精准发送,信息中有准确的名字和场景,一旦点开链接便容易被木马病毒或非法软件入侵手机,窃取个人隐私甚至被盗刷资金。这类消息比较接近收件人的生活场景,令人防不胜防,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体更容易相信。
到了社交网络时代,诈骗短信越来越放飞自我,有很多甚至成了网络段子。从“我是秦始皇,现在被压在兵马俑中,转账给我,等我出来立你为太子”,到最近的“上门强制执行枪决”,与过去那些看似“正经”的诈骗短信相比,这些短信文案给人带来一种“骗子现在都这么不走心了”的观感。
但纵观多年来诈骗短信的演变,从一开始简单粗暴的中奖信息到有着准确姓名的定向诈骗,诈骗短信的手段始终在随着技术更迭和人们防诈意识的提高而更新。
根据@江宁公安在线的分析,这些看似离谱的信息其实大概率是一种对潜在受害者的筛选机制,一般人看到这种信息往往会一笑了之,但如果连这么离谱的信息都会相信的人,那诈骗分子也更容易对其实施后续的骗局。而信息中的错字其实也是有意而为之,比如将“信贷”写成“信货”等,能有效地避开敏感词审核和手机的信息屏蔽机制,从而使信息传播范围更大。
图片来源:微博@江宁公安在线
所以,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讲,这类新型诈骗短信的文案看似无厘头,实则麻木了不容易被骗的人,又定位筛选了潜在受害者。对于诈骗分子来说,如此“广撒网”地发送诈骗信息,也源于行为本身的低投入与高收益,即使只有极少数人上当受骗,其目的也达到了。
不要小看了诈骗短信的文案套路
电信诈骗如今呈现出范围广、产业化、工具多样化、形式多样化、隐蔽性强和打击难度大的特点[1],由于群发范围广、信息数量大,诈骗短信的受害者数量可能相较于其他电信诈骗方式还更多一些。
从内容传播的角度来看,短信与电话、社交网络等其他途径相比,最显著的差异在于,短信基本上是靠文案一次性吸引受害者。那么,诈骗短信的文案有哪些一般性特征呢?
诈骗短信文案中的语言套路
诈骗短信的文案一直在变,但使用的语言基本都有一套标准的套路,以利于传播,根据内容可以粗略分为以下几种:
1.主动提供利益。这类信息主要是以中奖、让利、送礼物等内容实施诈骗,从前些年的“被XX节目抽取为幸运观众”到近年来“XX购物平台赠送您一份礼物,点击链接领取”,这类短信利用了人们贪便宜的侥幸心理,同时“让利”“荣获”“抽中”之类表示利益增加的词语也会产生迷惑性[2],这种强诱惑性文案增加了收信人受骗的概率。
2.恫吓类。这类诈骗短信的文案中一般会带有威胁、危机性质的词语,例如隐私威胁、银行卡被盗刷需要转移资金、警方案件调查冻结账户、亲友遇到危险需要汇款等,利用收信人害怕或担心的心理达到诈骗目的。“上门枪决”其实就属于这一类,文案中的“携带枪支”“强制(击)毙”等,都是在强化恐吓色彩。
3.讨债类。此类诈骗信息利用受骗人担心钱财遭受损失的心理,如“XX银行通知已从您银行卡扣费XX元,有疑问请拨打XXX号码”,文案中经常使用“消费”“扣费”等字眼,收到短信的人很可能因为担心财产受损而受骗。
4.直接命令类。这类诈骗信息通常不太伪造借口,而是直接命令受害人,如“请把款汇入XX账号”“我的卡号已更换,汇款到XX账户”等,如果收信人恰好最近需要给他人汇款,很有可能因相信这种信息而进行汇款。
5.利用热点和政策。诈骗短信中的诈骗场景一直在不断更新,可谓是紧跟时事,如疫情期间利用预约疫苗、推行ETC期间以ETC账户失效需要更新信息等为由进行诈骗,此类信息会利用人们的信息差,伪造网站收集个人信息从而进行诈骗。
这些文案套路如何强化信息传播?
经过归类,不难看出诈骗信息往往会制造、渲染、烘托出一个相对夸张但又能充分调动起参与兴趣的背景主题,包括利益、关系、恐吓等,如果诈骗分子对个人信息有所掌握,其内容说服力和可信度都会大大增加。
此外,正如美国数学家香农的信息论所主张的,“信息的作用是消除不确定性”。很多诈骗短信会在文案里设定好具体的身份、情境,如孩子的老师等,让正好命中这些特征的受骗者消除许多不确定性。
总结来讲就是,诈骗的典型特征是“虚构事实”和“隐瞒真相”,大多数诈骗短信也不例外,在用词方面通常会虚构背景,夸大其词,将信息接收者情感放大并转为非理性情绪。
而另一方面,诈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阻止受害者与外界进行正常交流,以巩固塑造情景后的传播效果[3]。例如有些诈骗短信的文案,会特意提醒不要声张,或者是提供一个虚假的联系方式,降低受骗者寻求外界帮助的概率。
图片来源:微博@农民频道
有些受害者受限于防诈知识经验有限,难辨真伪,很容易在情绪激动或诈骗分子的诱导下主动隔离外界信息,许多受害者即便被警方提醒对方是诈骗人员,仍然会选择相信。
另一些受害者则是受限于客观条件,由于技术隔离而形成信息屏障,经验知识不足且无法与外界进行交流时,诈骗信息的传播效果也会强化,这也是乡村偏远地区更容易被诈骗的原因之一。
诈骗短信成社交货币,好事还是坏事?
根据中国移动发布的《2022年电信网络诈骗态势分析报告》,48.5%的诈骗短信冒充ETC;虚假贷款紧随其后,占30.8%;冒充养老保险类的诈骗短信有16.9%。此外,在所有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中,青年人群是占比最高的,达到35.51%[4]。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客观来看,短信确实是目前相对“古老”的一种诈骗方式,比起电话、网站和APP等媒介,优势并不显著,导致有些网友可能会产生轻视心理。加上有些短信文案越来越离谱,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——像“上门枪决”这样的诈骗短信,在被截图发到网上后,很快就会变成网络段子、流行梗,在很多人眼里,这是诈骗短信,也是用来娱乐的社交货币。
社交货币源自社交媒体经济学的概念,通俗来说就是利用人们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质,来塑造自己的产品或思想,从而达到口碑传播的目的。在诈骗短信这个案例里,人们将这些离谱的信息截图,作为社交货币发到网上,换取的是话题热度、流量和关注度等传播价值。
对诈骗短信的娱乐化消解,说明公众的防范意识提升了,很多人一看到类似的文案,就能立马识别出是诈骗。且截图在网络上公开传播也有利于大众增加对此类信息的了解,减少上当受骗的可能。
另一方面,当这样的信息消费心态成为一种习惯,一部分网友可能会对诈骗短信放松警惕。作为社交货币的诈骗短信,不再是带有恶意犯罪性质的介质,而是“网络迷因”,其模仿效应会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二次传播中来。
回过头来看,被娱乐化包装过后的诈骗依然是诈骗,面对千奇百怪的诈骗信息,每个人都有受骗的可能。考虑到“知沟”的存在,不同群体的知识经验、辨别能力也存在巨大的差异,大部分人都认为离谱的诈骗信息也未必就会被所有人识破。
所以,魔高一尺道高一丈,现在很多反诈信息也越来越具有网感,以一种反套路的方式,在人们那颗躁动之心上浇下一盆冷水。比如现在很多公安民警会通过社交媒体和反诈视频推广“反诈灵魂八问”,引起很多网友的跟随转发。
1.刷单前,问问自己,动动手指就能赚钱的好事为啥能轮到你?
2.网恋前,问问自己,人靓声甜的小姐姐、温柔帅气又有钱的小哥哥,为啥还需要网恋?
3.收到逮捕令时,问问自己,抓人还要提前通知,警察是不是觉得自己太闲,怕坏人跑路跑得不够快?
4.裸聊前,问问自己,自己的身材值不值得美女与你 “坦诚相见”?
5.网贷前,问问自己,无抵押还免息,对方为啥不直接送钱给你?
6.点陌生链接前,问问自己,查信息就查信息,为啥还要下载一堆东西?
7.理财前,问问自己,战无不胜的投资大师为啥要苦口婆心帮助非亲非故的你?
8.给领导转账前,问问自己,用自己微信公然收受巨额资金,领导是不是嫌自己官儿干久了?
类似的反诈类宣传,也具备成为社交货币的潜质,在网上跟诈骗类社交货币形成一种交汇与对冲。它们的流行逻辑其实有相似之处,比如反常规思维,直击人性欲望等。
故而,当诈骗短信变成社交货币,这可能不是一件纯粹的好事或坏事,而要看我们具体怎么处理它,以及是否有能力在未来的日子里长期辨别、抵御这类信息。
对待那些“包浆”的诈骗短信截图,可能我们在嘲笑其文案离谱的同时,也要严肃地想一想,当真正的骗子也在社交网络上刷到这些诈骗类或反诈类的“社交货币”时,他们会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呢?
(文中诈骗短信的案例截图均来源于网络)
【今日互动】
你收到过哪些离谱的诈骗短信?如何评价诈骗短信现在的传播套路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~
参考文献:
[1]佟晖, 唐卫中, 蔡家艳,等. 电信诈骗态势与反诈新思路研究[J].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, 2020(6):9.
[2]张佳琦. 电话、短信、传销等诈骗言语行为研究[D].黑龙江大学,2011.
[3]贾士倩.诈骗信息的传播与预防策略[J].青年记者,2018(32):13-14.
[4]中国移动《2022年电信网络诈骗态势分析报告》
https://weibo.com/2001627641/MyzqRA7pO